bob综合体育官方入口

  在中国羊奶大会迈入第八个年头的关键节点,中童传媒团队基于上半年对十余省市市场的深度走访,汇总品牌方、代理商、终端门店的核心关切,梳理出当前羊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核心问题。这样一些问题直指品类发展痛点,折射出二次注册(简称 “二注”)周期下半场,羊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为从业者看清行业棋局提供关键参考。

  2025第八届中国羊奶大会现场,中童传媒创始人兼总策划罗文杲首次对这“羊奶八问”进行了全面深度的解读。

  回顾羊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历程,2021年之前的2016-2021年是其黄金增长阶段,品类规模与市场热度持续攀升。但2021-2022年,“半羊”“全羊”新政落地,引发羊奶品类内部的“全羊vs半羊”竞争,部分国产品牌在此期间被迫蛰伏。

  进入2022-2024年,随着婴配粉二次注册的推进,羊奶发展再遇挑战——牛奶粉凭借绝对领先的市场投入、渠道关注度与消费者认知度,对羊奶形成明显压制。尽管全行业仍在加仓布局羊奶,但市场热度远未达到2018-2019年的快速发展水平,2022-2024年也因此成为羊奶行业的低谷期。

  罗文杲表示,这一现象的核心逻辑在于,细分品类的发展与母品类高度绑定:当大奶粉品类处于快速成长期时,牛奶粉与羊奶粉呈“相互促进”关系,一同推动乳品行业增长。但当大奶粉市场步入缩量竞争阶段,二者便进入“相互竞争、相互挤压”的格局。此时,品牌方(多品类运营者)需权衡资源投入的“投入产出比”,在牛奶、有机、特配、羊奶等品类中做选择;代理商与门店也面临同样决策,优先布局能带来更高收益的品类,而羊奶在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弱势。

  不过,当前羊奶品类已显现触底反弹信号,核心源于供应链稀缺性回归。2024年成人粉新国标落地(70%单一奶源硬性要求),导致羊奶上游供应出现“供不应求、供需倒挂”现象,叠加2023-2024年“二注”过审品牌带来的短期市场过剩已通过两三年消化完毕,羊奶重新回归“稀缺品类”定位。在存量竞争市场中,代理商与门店对“差异化、稀缺性”产品的需求迫切,稀缺属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,成为羊奶走出低谷、开启反弹的关键推力。

  过去数年,窜货始终是羊奶行业的高频议题,市场秩序维护也因此成为全产业链关注的重点。毋庸置疑,窜货仍是羊奶行业需应对的主体问题之一,但从当前行业态势来看,它已不再是 “最核心的问题”。

  这其中的关键逻辑在于,窜货的性质已从 “羊奶品类专属痛点” 转变为 “全奶粉品类共性问题”。当一个问题仅存在于个别品类或品牌时,整治难度较大;但当它扩散至全行业,会引发所有上游品牌的集体,自2020年窜货现象初现至今,各大品牌已纷纷加码整治力度,通过技术溯源、渠道管控、违规处罚等手段构建防控体系,窜货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。如今,行业对窜货的态度已从“焦虑应对”转向 “常态化管理”,将其视为需持续优化但可逐步缓解的基础性问题。

  尽管行业已步入触底反弹、逐步回暖的阶段,但无论是市场的整体关注度,还是我们走访中代理商、门店的主动提及率,仍未恢复到几年前的高位。热度是衡量行业发展阶段的关键指标,当渠道和消费的人都在频繁讨论某个品类或品牌,往往意味着市场曝光高、资源投入大、竞争充分,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。但目前羊奶的热度仍集中在少数头部品牌身上,市场提及的是具体品牌名称,而非“羊奶”这一大品类,类的整体认知度和市场动能仍显不足。因此,如何推动全行业共同激活品类热度,才是当下更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。

  “二注过半后,究竟还有多少羊奶婴配品牌能留在市场”,这是一个残酷却不得不直面的行业命题。从去年开始,无论是仍在市场活跃、坚守阵地的品牌,还是已逐步淡出的品牌,都在反复思考这一问题。其背后,折射出羊奶婴配市场从“盲目入局”到“理性洗牌”的深刻转变。

  问题的核心根源,在于二注初期的认知偏差:一注结束、二注启动之初,行业一致认为“拿到注册证就等于拥有市场”,这种“持证即入场”的误区,直接引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,100亿左右规模、仅占奶粉行业10%市场容量的羊奶婴配赛道,却涌入了占全行业30%的注册品牌,大量品牌扎堆布局,形成品牌过剩的格局。

  但随着市场之间的竞争推进,行业逐渐认清一个现实,注册证只是进入市场的基本门槛,而非打通增长的通行证。对部分缺乏供应链支撑、渠道基础薄弱、资金实力有限的品牌而言,曾经争抢的注册资源,如今已逐渐演变为运营负担。市场容量有限、成本持续上涨、渠道利润压缩的多重压力下,不少品牌已开始主动调整战略,有的陆续撤出婴配领域,有的则转向成人粉、老年羊奶粉等赛道寻求新机会。

  从行业规律来看,细分品类的品牌数量占比,通常会略高于其市场容量占比(例如10%的市场容量,对应10%-15%的品牌数量),是因为细分赛道往往更分散、集中度更低。但“30%品牌抢占10%市场”的倒挂格局,显然不合乎行业发展逻辑,必然会通过市场洗牌回归理性。据此判断,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,品牌数量与市场占有率的比例将重新匹配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当前市场上的羊奶婴配品牌,将有近半数不得不退出婴配赛道,转向成人奶粉、中老年羊奶粉等其他领域寻求发展。

  关于市场容量,我们在2019年曾估算其潜力可达200-250亿。但此后,中国新生儿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,奶粉市场的基本盘已发生根本变化,此前的预测需结合新形势进行修正。

  判断一个品类的容量,首先要明确其市场属性。羊奶与多数快消品及整个奶粉行业一致,属于非垄断市场。这类市场的典型特征是“头部有优势,竞争更充分”,第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存在清晰的上下限,通常在5%-30%之间,难以实现无限拉高的垄断格局,也不会陷入极度分散的无序状态。一旦第一品牌市占率超过30%,极易引发另外的品牌联合挑战,这一规律在奶粉行业已多次得到验证。

  从当前行业数据分析来看,羊奶婴配第一品牌去年销售额约30亿。结合非垄断市场“第一品牌市占率5%-30%”的规律,取中间值推算,羊奶婴配市场的合理容量约为150亿,相比当前100亿左右的市场体量,羊奶仍有50%的增长空间。

  这个增幅对于整个奶粉大盘而言是健康且可接受的,牛奶粉市场让渡出50亿份额给羊奶,并不会引发核心冲突,反而有利于整个奶粉品类的多元化生态发展。

  尽管羊奶婴配市场已明确150亿的合理增长空间,且当前100亿规模距目标仍有50%提升潜力,但品类却在此规模线上徘徊多年。要实现突破,需从“产能、需求、市场教育”三大核心维度精准发力,破解增长瓶颈。

  从产能维度看,羊奶的物种特性(养殖周期长、单产低)决定其无法复制牛奶“千亿级产能”,但这一特性并非增长阻碍,当前上游产能已能稳定支撑150亿市场需求,且“稀缺性”反而成为品类差异化优势,在存量竞争中,代理商与门店正迫切寻找“独有的、差异化”产品,羊奶的稀缺属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,无需担忧产能制约上量进程。

  从需求维度看,B端(代理商、门店)与C端(消费者)呈现明显分化。B端需求已逐步回暖,随着牛奶粉竞争加剧、毛利空间压缩,渠道商开始重新挖掘羊奶的差异化价值,希望借助品类特性在与大品类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,对羊奶的关注度与合作意愿持续上升;但C端需求仍未真正释放,过去几年,花了钱的人羊奶的误解偏多、部分医护端的片面看法,持续压制消费决策。这种矛盾下,不少羊奶品牌被迫淡化“羊奶属性”,转而强调有机、小分子、天然A2等卖点,这本质是C端教育不足的无奈之举。激活C端需求,重点是全行业共同推进科学、客观的消费者教育,让羊奶的营养优势真正触达大众,打破认知壁垒。

  从市场教育维度看,只有更多品牌参与羊奶赛道竞争,才会倒逼全行业聚焦B端渠道诉求与C端消费痛点,通过资源投入(如科普内容创作、线验活动、场景化营销)争夺消费者认知,进而推动品类教育深化。当前羊奶的竞争停留在了“低水平价格战”阶段,亟需向“高水平价值竞争”升级。唯有通过竞争激发全行业对渠道需求、消费者需求的关注,才能推动更多资源向品类教育倾斜,形成“竞争-教育-需求释放-规模增长”的正向循环,最终实现羊奶品类的量级突破。

  中童认为,尽管近两三年市场经历了波动与徘徊,但凭借今年的反弹势头,羊奶婴配市场已明确步入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提质发展的关键阶段。

  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在于上游成本的大幅变动。自今年一季度起,羊奶原奶收购价格持续攀升,导致下游生产端成本明显提高。与牛奶相比,羊奶上游成本的快速上涨,正深刻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分配格局。

  成本持续上行,必然传导至终端价格。只有适度提升产品售价,才能维持供应链各环节合理的利润分配。因此,行业今年面临的一大挑战是,能否成功推动终端成交价上移,以消化新增成本。若价格无法顺利传导,整个供应链的毛利将被压缩,进而影响渠道推广的积极性与信心。

  同时,成本压力也在加速行业的结构性调整。没办法承受成本压力的品牌,可能被迫缩量甚至退出市场,这也呼应了前面提到的“品牌出清”趋势。相反,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,则更能在这一轮提质升级中占据先机,通过产品升级、工艺创新和价值重塑,引领行业走向高质量、高价值的发展新阶段。

  过去几年,羊奶市场格局呈现波动频繁、梯队模糊的特征,100亿左右的品类体量下,品牌数量过多、集中度偏低,叠加二注初期大量配方系列过审,进一步加剧了格局的不确定性。但随着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,三大演变趋势已逐渐清晰:

  一是品牌集中化加速。牛奶粉领域“前十品牌垄断高市占率”的格局,将逐步在羊奶领域上演。此前羊奶集中度偏低,核心源于“注册证即入场”的认知误区,导致大量品牌扎堆;而当前,成本压力、市场容量限制正推动中小品牌加速出清(部分品牌已退出婴配领域),资源与市场占有率将向具备全产业链优势、渠道基础扎实的头部品牌聚集,品类集中度会明显提升,“强者愈强”的格局逐步成型。

  二是品牌梯队化明确。此前羊奶市场除少数头部品牌外,中腰部品牌混战无序,缺乏稳定的梯队划分,既无清晰的第二梯队标杆,也无明确的三四线品牌定位。未来随着集中度提升,第一梯队(头部2-3家,掌控核心份额)、第二梯队(区域强势品牌,占据细分市场)、第三梯队(小众/特色品牌,聚焦垂直需求)的层级会慢慢的清晰,各梯队的竞争逻辑与生存空间将明确区分,结束无序混战状态。

  三是配方升级成核心竞争点。过去羊奶与牛奶粉的竞争,多聚焦“奶源特质”(如“羊比牛好吸收”),尤其在二注期间,配方迭代速度远落后于牛奶粉。近年来,牛奶粉通过A2、有机、活性营养(如HMO、乳铁蛋白)等持续升级抢占消费者心智,而羊奶在配方创新上相对滞后,这也是其2022-2024年陷入低谷的原因之一。接下来,羊奶将进入“配方持续升级”阶段:通过添加活性营养成分、优化配方配比、结合细分人群需求(如针对敏宝、早产儿的专项配方),实现从“奶源差异化”到“配方+奶源双差异化”的进阶,以配方竞争力补齐此前短板。

  自“全家化”概念被提出以来,老年羊奶粉被视为羊奶企业突破婴配赛道局限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方向。尤其在银发经济崛起、国家政策支持银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老年羊奶粉的潜在价值被持续关注,但从行业实际发展来看,它更可能是稳健增长赛道,而非想象中的通天大道。

  老年羊奶粉的特殊性,首先体现在消费认知与习惯的差异化。在中国消费者心智中,老年羊奶粉兼具日常营养补充与保健品双重属性,且不少老年人(尤其北方地区)形成了非冲饮的消费习惯。例如,将羊奶粉拌入粥、饭中作为主食一部分,而非传统冲调饮用。这种特殊场景虽奠定了一定消费基础,但也限制了用量提升,使其难以像婴配粉那样形成“标准化、高频次”的消费模式,客观上制约了规模爆发。

  其次,成本与政策压力正推动产品高端化。2024年调制乳粉新政落地后,老年羊奶粉上游成本显著上涨,直接引发终端价格高企。而老年花钱的那群人对价格敏感度相比来说较高,高价化虽能提升产品利润空间,却也可能削弱大众市场的接受度,进一步压缩放量潜力。

  再者,渠道竞争格局正在重构。老年羊奶粉的销售经营渠道已从早期“会销为主”,逐步转向“社群营销+溯源探厂+线上电商”的多渠道融合模式,与婴配粉的渠道重合度慢慢的升高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老年羊奶粉需与婴配粉、牛奶粉老年产品同台竞争,渠道资源争夺加剧,难以通过独有的渠道优势快速起量。

  综合来看,银发经济红利、消费升级趋势为其提供了长期支撑,能帮助羊奶公司实现品类多元化布局,降低对婴配赛道的依赖,老年羊奶粉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。但受限于消费习惯、成本压力、渠道竞争及上游产能制约,它很难实现爆发式增长,无法成为支撑企业跨越式发展的“通天大道”。对羊奶企业而言,需以长期主义心态深耕老年羊奶粉赛道,通过产品创新(如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营养需求优化配方)、渠道精细化运营实现稳健增长,而非短期策略下的放量破局。

  中童观察认为,从特色小众到细分主流,中国羊奶产业历经20余年发展,既见证过黄金增长,也遭遇过市场低谷。二注下半场,稀缺性回归带来机遇,成本压力伴随挑战,品牌集中化与配方升级成为必然。对全行业而言,唯有携手推动品类热度提升、消费者教育深化、价值竞争升级,才能推动中国羊奶产业迈向更规范、更优质、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新阶段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版权所有:bob综合体育官方入口
技术支持:bobapp官网
鲁ICP备090610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