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作为孩子,长期生活在这种被“优待”的家庭氛围中,心里是否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?是否对父母心存感恩呢?
说到这里,我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一件事,这件事被网友称为“6岁女孩喝鲜奶”事件,曾在网上引发热议。
这个妈妈有一个6岁的女儿,家里经济条件一般,但是尽力给女儿补充营养,她就给女儿订购了价格相对较昂贵的鲜奶。
虽然家里有老人,但是因为经济原因,全家人还是决定只给女儿自己订,每天送一瓶,早上让女儿喝。
全家人从小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,什么事都不舍得让女儿做,更不舍得让女儿受一点累,吃一点苦。
所以,每次取了酸奶,妈妈都会贴心地帮女儿把酸奶的盖子撕掉,女儿也习惯了这种被照顾。
然而,有一天女儿却一反常态,对妈妈大吼大叫:我要撕,我要撕!看见闺女这样,妈妈挺不解,已经撕了一半。
同时,妈妈温和地对女儿说:妈妈不知道你要撕,下次给你撕!不过看女儿气呼呼的样子,妈妈继续哄着:现在还剩下一点,你自己撕了吧!
没想到女儿还是不高兴,一直摆一副臭脸,并且在那里哼哼唧唧,对妈妈不理不睬,不撕瓶盖,也不让别人动。
眼看上学快迟到了,妈妈的火一下子就窜上来了,不过妈妈还是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,暂时离开餐桌。
没想到的是,等妈妈再次返回餐桌时,鲜奶倒在桌子上,鲜奶洒了一桌子,妈妈当时就再也压不住怒火,拿起瓶子就把剩余的鲜奶全部喝光了。
随后妈妈冲着女儿大吼:我也喜欢喝鲜奶,姥姥也喜欢喝,但是全家只给你喝,你要是不懂得珍惜和感恩,你就别喝了。
接着妈妈说:咱家没钱,妈妈辛苦挣的钱只够你和弟弟基本的吃穿,要是你不懂这些是妈妈辛苦挣来的,以后就过清苦的日子吧,剩下的你自己去想吧。
之后这个妈妈就一句话不再和女儿说,妈妈感慨:以前总想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好的,现在想想,其实孩子更需要懂事一些。
而很多网友却从中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: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的共性,这件事只是扯下了很多家庭的遮羞布,让更多人看到问题的本质。
很多普普通通的家庭,为了孩子,父母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代价,自己吃苦受累都在所不惜,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。
父母们自己省吃俭用,给孩子买贵的东西,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也咬牙消费,只为让孩子的生活不比别的孩子差。
孩子上学后,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,参加各种夏令营,冬令营,花高额费用,让孩子跟团去国外见世面,不惜花销自己几个月工资。
不过,若孩子总是在家里享受“特殊优待”,久而久之,孩子心理也会有压力,甚至不懂得感恩和珍惜。
培养小孩子的感恩之心,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家庭,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引导。
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和引导,家长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,体会,懂得感恩,比如父母的榜样作用,让孩子参与家务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等。
就是不立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,让孩子去体会等待后的满足,这样孩子才会更懂得珍惜。
同理心是指能理解他人的感受,更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感知和思考。若孩子年龄小,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。
引导孩子的情绪,当孩子发脾气时,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,比如:你觉得难过,但是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,你会怎么安慰她?
家长可以陪孩子阅读相关的绘本,比如《爷爷的肉丸子汤》,《爱心树》等,通过故事引导孩子。
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,能够准确的通过孩子年龄段,让孩子做不同的家务,让孩子体会到做家务的不易,并从中获得成就感。
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,可以培养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,参与家务劳动,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也承担一定的责任。
孩子做家务,洗衣服的技能,能提前培养小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,外出求学后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。
从心理层面来说,做家务能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,他们的心态更加积极,也有勇气去尝试更多挑战。
最后,孩子做家务 ,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,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,家庭氛围也更加融洽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父母的言行举止,生活小习惯,价值观念,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。
如果父母很有教养,情绪稳定,遇到事情不发脾气,耐心沟通,孩子也会情绪稳定;如果父母爱阅读,爱看书,孩子也如此。
所以,从小培养小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,遇到事情的时候,他们才会换位思考,才能懂得父母的不易,也才会更加珍惜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谷歌地表最强模型深夜来袭!Gemini 2.5 Pro发布即屠榜,代码推理杀疯了
30多斤的胖宝宝出来洗澡,最大的泳圈都用不了,网友:我已经知道孩子爹长啥样了
又是被女儿治愈的一天,社牛宝宝又来火车上“骗吃骗喝”了,网友:国家鼓励要孩子,我就要这个
积核推出IT13 2025迷你电脑主机:搭载酷睿i9-13900HK,659美元起